艺术来源于生活,肖战的“顾魏”又火了

他演出来医生的“真实感”

提起影视剧中的医生角色,很多人会想到 “霸总式开颅”“边手术边谈恋爱” 的悬浮剧情,但顾魏的出场,就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。​剧中有场紧急抢救戏,顾魏刚结束一台六小时的手术,白大褂领口沾着汗渍,疲惫得靠在墙上揉太阳穴,突然听到呼救声,瞬间挺直脊背冲过去。肖战没设计夸张的肢体动作,只靠眼神完成了情绪转换 —— 从疲惫到警觉的瞬间切换,手指快速按压患者胸口时的稳定节奏,甚至喊出 “肾上腺素 1 毫克静推” 时微微沙哑的嗓音,都让王姐忍不住感慨:“这就是我们科室连轴转的医生,哪有那么多光鲜,全是硬扛。”​


这份真实,藏着肖战背后的笨功夫。为了演好顾魏,他提前跟着主治医生观摩手术,把专业术语抄在小本本上反复背,连手术器械的摆放顺序都记在心里。拍摄那场长达七小时的手术戏时,他全程站在手术台前,跟着真实医生的节奏抬手、落刀,连消毒的手势角度都丝毫不差,现场医护顾问说:“他比有些实习医生还像样子”。​

更难得的是,他演出了医生的“职业后遗症”。顾魏和林之校约会吃饭,拿起筷子前会下意识地摩擦指尖,这是长期戴手套形成的习惯;看到有人晕倒,第一反应不是冲上去抱,而是先蹲下来判断意识 —— 这些没写在剧本里的细节,都是肖战观察身边医护人员后加的 “私货”。就像王姐说的:“真正的医生,不会把‘我是医生’挂在嘴边,但举手投足都是职业烙印。”​

成年人的浪漫,是“靠谱”胜过“甜腻”​

顾魏的爱情观,戳中了当代人最需要的 “安全感”。他不是那种会制造惊天动地浪漫的人,却把温柔藏在每一个靠谱的细节里。​林之校父亲住院,他没说过 “别担心” 这种空泛的安慰,而是默默做好一切:提前联系好床位,把注意事项写在纸条上贴在病房门口,连护士换药的时间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;两人吵架冷战,他不会放着矛盾过夜,而是拿着病历本(假装谈事)找到林之校,红着脸说 “我们沟通一下”,把自己的顾虑一条条讲清楚。这种 “解决问题式恋爱”,让很多观众想起自己的伴侣:“我老公也这样,不会说情话,但我生病时他会把药和水摆到床头。”​

肖战把这种 “笨拙的温柔” 演得格外动人。有场戏,顾魏想牵林之校的手,手指伸出去又缩回来,反复几次后,只轻轻碰了下她的手腕,耳朵瞬间红透。没有夸张的对视,没有刻意的慢镜头,却把 “母胎单身” 的羞涩与真诚演活了。还有他帮林之校整理头发时,指尖悬在半空犹豫了一秒才落下,这种克制的触碰,比直白的拥抱更让人动心。​


“顾魏”这个角色,堪称都市情感剧男主角的“范本”:他专业过硬,是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;他颜值出众,气质清冷;他感情专一,对爱人温柔体贴。这种集才华、颜值、人品于一身的设定,在剧中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关于爱情与理想的完美梦境。然而,角色的长久生命力,往往不在于他有多“完美”,而在于他有多“真实”。顾魏并非毫无瑕疵,他也有职业上的困惑、家庭带来的压力以及在感情中的忐忑与成长。肖战的演绎,为这份“完美”注入了令人信服的“人间气”。他通过细腻的微表情和台词处理,将一位精英医生严谨外表下的温柔、克制下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顾魏不仅仅是一个悬浮的“纸片人”,而是一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信任感的具体的人。

​​生活的“戏剧性”,为角色注入新解读​​

恰恰是这份“真实感”与“专业性”,让“顾魏”在当下拥有了超越剧集本身的生命力。近来,社会大众对于医疗行业、医患关系以及专业人士的关注度持续高涨。当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时,人们会不自觉地到文艺作品中寻找参照和情感投射。
这时,“顾魏”这个形象便自然而然地重回公众视野。他代表了人们内心对于“专业”、“理性”和“温度”并存的理想形象的向往。在纷繁的信息中,一个恪守职业操守、秉持专业精神、同时保有个人情感的医生形象,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安定感。大家重温“顾魏”,不仅仅是在怀念一个虚构角色,更是在表达对现实生活中所呼唤的专业素养与人性温度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