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朦胧离世闹剧升级!“假亲戚”借机炒作,平台出手封禁

37岁的演员于朦胧突然坠楼离世,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与震惊。可短短5天后,这份震惊便被汹涌的质疑声淹没——一群自称“表哥表姐”的账号冒出来,用漏洞百出的“内幕”消费逝者,把悲剧变成了流量狂欢的闹剧。

一位IP在广东的网友自称于朦胧表哥,先是晒出9月13日晚的监控画面,可事件发生在9月11日,时间线完全对不上;又声称“两民两刑”,可警方早已排除刑事案件;最后竟以“尊重于朦胧妈妈”为由,说全家撤离北京——亲人离世,不陪伴家属反而集体“逃离”,逻辑荒谬至极。更讽刺的是,此账号在平台发布整治公告后火速删文跑路,生怕露馅。

另一位“表姐”将头像换成黑色,发些语无伦次的“爆料”,短短几天吸粉数千。IP同样在广东,同样打着“为于朦胧讨公道”的旗号,实则用虚构的悲情收割流量。这些账号连基本的时间、地点、逻辑都顾不上圆,却依然能骗取同情,暴露出部分网友对“悲情故事”的盲目轻信。

面对这场闹剧,网络平台终于出手。9月14日晚,某平台发布治理公告,对多个违规账号封禁、禁言;此前微博也多次处理违禁账号,严打编造阴谋论、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。这些“假亲戚”中,不乏被平台点名批评的典型——他们打着“缅怀”的幌子,实则用逝者的悲剧为自己引流,甚至可能正是当年网暴于朦胧的同一批人。

当年,于朦胧因清秀外形被造谣“被包养”,因综艺表现被骂“耍大牌”,因演技争议被嘲讽“AI式表演”。如今他离世,这些人又换上“亲友”马甲,一边假惺惺缅怀,一边用编造的“内幕”收割关注。从网暴到消费逝者,他们从未停止对于朦胧的伤害,只是从“明枪”变成了“暗箭”。

抛开这些闹剧,真实的于朦胧是什么样?他会在工作不景气时自掏腰包捐款50万;会因角色被骂而默默反思演技;会在综艺里安静内敛,用听歌治愈自己。他像娱乐圈的“边缘人”,不争不抢,却因这份纯粹被恶意中伤。

如今,那些和他仅有几面之缘的人纷纷发文悼念,网友也翻出他生前的善举,试图用温暖对抗恶意。可逝者已逝,再多的缅怀也抵不过生前的善待——如果当初网友能少一些跟风谩骂,多一些理性判断;如果平台能早些严打网暴,或许这场悲剧能少些遗憾。

于朦胧的离世,不该成为流量猎手的盛宴;他的纯粹,更不该被谎言玷污。网络平台需持续严打消费逝者的行为,网友也需保持清醒——对“悲情故事”多一分质疑,对逝者多一分尊重。

愿于朦胧在另一个世界安息,不再被喧嚣打扰;愿他的故事能唤醒更多人对网暴的反思,让善良不再被伤害,让真相不再被歪曲。毕竟,我们缅怀逝者,不是为了制造八卦,而是为了记住那份纯粹与善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