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情公寓的“一姐”,如今也踏足短剧圈,原因为何
- 热点资讯
- 2025-10-22
- 93热度
“彪悍的人生,不需要解释。” 当娄艺潇在长文里甩出这句《爱情公寓》的经典台词时,网友瞬间懂了 —— 那个敢爱敢恨的 “胡一菲”,从未离开过她的人生。只不过这一次,这句话不是为剧中角色辩护,而是回应自己踏足短剧圈的争议。
她眼里,一分钟也是戏
“好好的长剧演员,怎么去拍短剧了?” 娄艺潇刚官宣短剧项目时,类似的疑问不少。在很多人印象里,短剧还是 “土味剧情”“粗制滥造” 的代名词,明星涉足总难免被贴上 “自降身价” 的标签。但对娄艺潇来说,这种偏见恰恰搞错了演员的核心 ——表演的价值从不在载体长短,而在角色是否鲜活。她在开机仪式上的一句话很戳人:“在摄影机前,一分钟也是戏。” 这种认知不是空泛的表态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念。在古装短剧《我为将军披战袍》里,她饰演穿越而来的女将军苏晓曼,既有战场厮杀的凌厉打戏,也有深夜独处的细腻独白。为了拍好一场骑马冲锋戏,她在 40℃的沙漠里反复练习,妆容花了就补,动作错了就重来,连导演都夸 “比新人还拼”。

这种对表演的敬畏,其实早有迹可循。这些年她没困在 “胡一菲” 的舒适区,既在音乐剧《基督山伯爵》里沉淀三个月,也在春晚小品里打磨台词,甚至带着汉服走秀推广传统文化。对她而言,短剧只是另一个 “讲故事的舞台”,就像何赛飞说的:“没有微短剧或者长剧之分,都是创作人物。” 当《套现人生》里的现代女性杜晓蕾凭借 “逆境反击” 的内核打动观众时,质疑声自然淡了 —— 能让角色立住的,从来不是剧集时长。
505亿市场里,藏着新机会
娄艺潇的选择,更是踩准了行业的 “风口”。那些觉得 “短剧拿不上台面” 的人可能没意识到,这个曾经的 “小众赛道” 早已长成参天大树。2024 年,我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经冲到505亿元,第一次超过了电影票房,用户更是多达6.62亿人,连卫视都开始抢着播优质短剧了。更关键的是,短剧早已不是 “草莽时代”。像《虚颜》这样的作品,场景、画面、剧情都对标长剧质感,备案短剧的平均集数也涨到了 26 集,甚至还出现了非遗题材等多元内容。资本和平台都在加码,淘宝、抖音等平台不仅给流量倾斜,还为明星配了全托管团队,从选品到运营全包,这让短剧成了 “低试错成本、高回报可能” 的香饽饽。
反观传统影视圈,日子并不好过。这几年影视公司营收普遍下滑,15 家头部公司的净利润还不到 2019 年的八分之一,长剧上新量锐减,资源越来越向顶流集中。对很多演员来说,不是 “挑剧本”,而是 “等剧本”—— 有的半年接不到一部戏,有的就算拿到角色,片酬也只有巅峰期的零头。娄艺潇曾在采访里说自己 “闲不住”,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主动在新赛道里造机会,这种选择实在太聪明。
娱乐圈的“游戏规则”已经变了
《爱情公寓》爆火的那个年代,是电视时代的黄金余晖。演员的路径很清晰:拍一部爆款剧,然后上星(在卫视播出),刷脸,提升国民度,接着就有更多剧本和代言找上门。但今天,人们的注意力早已从电视转向了手机。短视频和短剧,成为了最汹涌的流量入口。对于演员来说,“在哪里被看到”比“以什么形式被看到”更重要。 电视的传播力在下降,如果死守传统赛道,很可能面临“无戏可拍”或“拍了也无人知晓”的尴尬。短剧,恰恰提供了那个当下最能“被看到”的舞台。

其次,对演员自身而言,这可能是一次“性价比”更高的选择。一部几十集的长篇电视剧,拍摄周期动辄数月,从拍到播出的战线很长,播出后效果还是未知数。而短剧制作周期短、节奏快,能迅速上线、快速获得市场反馈,对于维持演员的曝光度和热度非常有效。在传统剧集里,演员更多是“一颗螺丝钉”。而在很多短剧项目中,像娄艺潇这样有知名度的演员,可能会拥有更多话语权,甚至可以尝试制片等幕后角色,探索事业的新可能。短剧的商业模式非常直接,与流量和转化率紧密挂钩。对于演员来说,这无疑是一条更清晰、更快速的变现路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