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黄玲”到“接生婆”,她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好演员

把自己装进80年代的小巷里​

为了演好黄玲这个 80 年代的南方女工,闫妮做的第一件事,是和自己的西北性子 “较劲”。她坦言刚拿到剧本时,完全不懂黄玲的隐忍 ——“换我早跟婆婆吵起来了”,可那个年代的女性,哪有那么多 “说走就走的反抗”?​她开始一点点 “靠近” 黄玲。去纺织厂看老工人的工作视频,学她们系围裙的手法,连走路都刻意放慢半拍,模仿长期操持家务的沉稳;为了找南方女性的柔劲,她对着镜子练眼神,说话时刻意收窄声线,把西北人的爽朗藏进喉咙里。最绝的是细节设计:和婆婆谈判时,她手里不停拧着糖纸,既显紧张又藏倔强;吵架时看到桌上洒了水,下意识拿纸擦掉 —— 这个即兴动作,恰恰让 “心里永远装着家” 的黄玲立了起来。​

黄玲的“软”与“刚”,全在闫妮的眼神里。婆婆寿宴被赶到厨房吃饭,她给女儿夹菜时眼里含着笑,仿佛只要和孩子在一起,委屈都成了小事;可当婆家要把外甥塞进家里影响儿子高考,她拍着桌子说 “我就是离婚也不让步”,眼神突然变得像淬了钢,连声音都多了几分锋利。这种转变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,却让观众看懂了:黄玲的隐忍从不是懦弱,只是没碰到底线而已。​

把自己摔成黄土里的人​

如果说黄玲是 “收着演”,那接生婆就是 “豁出去演”。这个戏份不足十分钟的角色,却成了全片的 “催泪弹”。​为了这十分钟,闫妮扎进陕北农村待了半个月。跟着当地的老接生婆学方言,把 “娃要出来了” 练得地道又响亮;观察她们干活时的姿态,发现长期弯腰导致走路时背部会微微佝偻,就故意把肩膀往下压;连手上的老茧都没放过,拍戏前特意用砂纸打磨指尖,让触感更贴近干惯农活的双手。​那场接生戏,更是 “真刀真枪” 的演绎。她蹲在土炕上,额头上的汗珠是真的,因为拍戏时暖气开得足,她还特意穿了三层棉袄;喊 “使劲儿” 时嗓子是哑的,为了追求真实,她提前练了好几遍,直到声音里带上疲惫的沙哑;看到孩子出生时,眼里的光也是真的,那是她想起自己女儿出生时的本能反应。​

有导演问她 “至于这么较真吗?”,闫妮笑说 “戏份再少,也是个活人”。正是这份 “较真”,让这个只有几句台词的接生婆,成了观众记了好几年的角色 —— 她不是 “闫妮扮演的接生婆”,就是黄土坡上那个救人无数的王婆。

49岁那年,闫妮瘦身30斤登上春晚舞台,一袭红裙惊艳全场。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,她的回答很简单:“演员要对得起观众的期待。”这种敬业精神,让她在同龄女演员中显得尤为特别。如今53岁的闫妮,依然保持着每年两部戏的节奏。不炒作、不营销,只用作品说话。从艺三十年,她收获了飞天奖、金鹰奖、白玉兰奖的大满贯,但这些荣誉似乎从未改变她谦逊的初心。闫妮用她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:好演员不是明星,而是匠人。他们不追求流量,只专注角色;不迷恋光环,只热爱表演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闫妮的存在就像一股清流,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演员,永远用角色与观众对话。或许,最好的赞美就是观众们常说的那句话:“闫妮演的戏,准没错。”这简单的一句认可,胜过千言万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