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局就露馅:食材准备藏着两种 “厨房哲学”

看明星做饭真不真实,先看他们怎么跟食材打交道,一个讲究仪式感,一个讲究松弛感。

黄磊在《向往的生活》里备菜,总带着点 “仪式感”。做佛跳墙得用进口鲍鱼、珍品花胶,连黄油都得是指定牌子,菜谱精确到 “蒸制 25 分钟”“盐放 3 克”,光准备食材就能占去大半天时间。有次魏大勋点东北锅包肉,他非要加几颗囫囵山楂创新,还拿手当筷子搅拌蛋液,让一旁的东北人看得直皱眉:“这猪在东北算白死了”。食材摆得整整齐齐像展览,切菜的刀工标准却刻意,更像在完成既定流程。​

贾冰在《现在就出发》的厨房则是 “江湖气” 十足。沙漠露营缺调料,他拿白酒代替料酒炖排骨;剩饭剩菜从不浪费,转身就做成让范丞丞喊着续碗的蛋炒饭。有次在草原做饭,他围着灶台转得像陀螺,左手颠锅炒回锅肉,右手给地锅鸡贴饼子,切菜时刀与案板碰撞得 “咚咚” 响,土豆块大小不均也不在意,“能吃就行” 的念叨比调料还入味。遇到下雨,他直接套个雨衣架起锅,溅得裤脚全是油星子也笑得开心。​

黄磊的问题从来不是 “会不会做饭”—— 他的刀工、基础烹饪手法确实比普通人熟练,在家招待朋友也能做出一桌好菜。可在综艺里,他把做饭变成了 “人设表演”:为了维持 “黄小厨” 的标签,硬要挑战复杂菜式,为了节目效果刻意营造氛围,反而丢了做饭最本真的松弛感。就像有人为了拍朋友圈,把家常菜摆得像艺术品,好看是好看,却没了 “趁热吃” 的亲切感。​

贾冰的真实感,在于他把做饭当成 “吃饭的前置步骤”,而不是 “秀才艺的舞台”。他不挑食材、不端架子,做饭时灰头土脸却满心欢喜,看到大家抢着吃就笑得满足。这种状态像极了家里的长辈:逢年过节钻进厨房,一边骂 “别来添乱”,一边把热菜往你碗里夹,菜可能不是山珍海味,却藏着最实在的温暖。​


后来黄磊开始学做东北菜,贾冰也调侃 “欢迎来沈阳吃烤鸡架”,这场无声的较量早成了双赢。毕竟对观众来说,精致摆盘和大锅乱炖没有对错,能让人想起家里饭菜的香气,能看到做饭时的真心实意,就是最动人的 “真实”。

通过做饭也能延生到生活中。黄磊从文艺青年到明星老师,再到“厨艺担当”,他的公众形象经历了多次转型。每一次都精准地踩在了大众喜好的节点上,却也因为过于“完美”而引来质疑。他的回应倒也豁达:“如果那些舆论能娱乐一下别人也是好的,我自己只要努力地善意地去做事就够了的。”

贾冰则似乎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色。他形容自己是个“土豆”:“做法多,怎么做都好吃,还能强身健体,我在舞台上就属于可以用各种方式演,观众还喜欢看。” 这种接地气的自我认知,与他在厨房中的形象如出一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