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向往的生活8》:慢综艺转型,是创新还是“翻车”?
- 热点资讯
- 2天前
- 16热度
时隔两年,《向往的生活8》带着原班人马又杀回来了,可谁能想到,首播之后口碑就陷入了争议的漩涡。想当年,它可是以“慢综艺鼻祖”的身份,圈了一大波粉,如今却因为转型加了好多戏剧元素,被观众吐槽成了“乌镇戏剧节宣传片”,就连黄磊、何炅这些常驻嘉宾的互动,都被说没了以前那种热热闹闹的烟火气。这场“田园生活”和“戏剧实验”的碰撞,其实也反映出了慢综艺创新有多难,还有观众审美一直在变。
《向往的生活》一开始靠啥火的呢?就是“远离城市喧嚣,体验田园生活”这个点。黄磊负责做饭,何炅把控节奏,嘉宾们一起干活,那种日常的氛围特别治愈。一起干农活、做饭,晚上围着炉子聊天,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,让观众特别有共鸣。
可到了第八季,节目组把录制地搬到了乌镇,还搞了个“戏剧 + 生活”的模式,这一下就把原来的框架全给打破了。节目里新增了好多即兴表演、剧本围读、户外公演的环节,干农活的场景少得可怜,取而代之的是话剧排练厅和各种舞台装置。有一期节目,戏剧排练的时间占了快一半,嘉宾们从“劳动者”变成了“演员”,还得抽签决定演啥角色。有观众就吐槽了:“看他们排练话剧,跟看乌镇戏剧节彩排似的,哪还有‘向往的生活’那味儿啊!”
更让人争议的是,黄磊作为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,在节目里老是提戏剧理念,好多观众就质疑他“夹带私货”。嘉宾们讨论角色的时候,弹幕上全是“这是在宣传戏剧节吗?”“黄老师别忘了我们看的是综艺”。
口碑为啥两极分化呢?其实就是观众对节目转型特别不适应。差评的观众觉得节目偏离了“真实生活”的初心。戏剧排练没啥张力,嘉宾们的台词和动作都特别生硬,就像“被迫营业”,观众都说“像看学生汇报演出”。黄磊也不做饭了,晚餐大多都是买的;彭昱畅、张子枫因为“工作感”变得沉默寡言,何炅一个人控场,场面特别尴尬,以前那种自然的互动都没了。
黄磊在这节目里的争议一直没断过。以前“黄小厨”的形象深入人心,可“毒豆角中毒”“炖肉放两斤黄酒”这些翻车的事儿,早就把他厨艺的光环给弄没了。第八季里,他彻底不做饭了,变成“戏剧导师”主导内容,观众就更觉得疏远了。
《向往的生活8》的争议,其实就是慢综艺赛道太卷了导致的必然结果。前面有《种地吧少年》靠“真实农耕”突出重围,后面有《快乐再出发》用“公路旅行”激活情怀,观众对“慢”的定义早就变了,更追求情感共鸣和生活实感。
节目组转型的逻辑看着挺合理,想通过戏剧提升艺术性,吸引更多观众。但问题是,戏剧和慢综艺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。戏剧得有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,慢综艺的核心是“去表演化”的真实记录。嘉宾们被迫在镜头前“演戏”,观众看着就觉得特别割裂。
要是想挽回口碑,《向往的生活8》得重新调整创作方向。可以把戏剧当成嘉宾互动的背景,而不是主线。设计一些像“蘑菇屋话剧夜”这种轻量化的环节,把农活、做饭这些经典场景保留下来。少点剧本干预,让黄磊、何炅他们靠真实性格碰撞出火花,而不是靠“工作式”对话。别把综艺变成品牌宣传的工具,聚焦“田园治愈”这个主题,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