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空之王》密钥四度延期至11月2日
- 影视资讯
- 16小时前
- 5热度
9月29日,电影《长空之王》又宣布密钥第四次延期,上映时间直接拉长到11月2号,截至当天,累计票房都到8.54亿了。这部聚焦空军试飞员群体的主旋律影片,从首映时“五一档黑马”到如今多次延期后的长尾效应,可真是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多重生态。
《长空之王》2023年4月28号首映之后,都三次密钥延期了,这次是第四次。虽说票房突破了8.5亿,但2025年9月3号重映首日,才96万元,冷冷清清的,这次延期更像是“试探性押注”。
这部影片以空军试飞员为核心,把歼 - 20等尖端战机的研发历程展现得明明白白,正好契合爱国主义教育需求。像国庆、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些节点,很容易得到政策支持。重映版本还新增了30分钟剧情,有歼 - 20与F - 35模拟空战,还有第六代战机概念图,采用IMAX、CINITY高规格格式,就想着靠技术升级刺激观众二次观影。
不过,2025年王一博主演的《热烈》《无名》《长空之王》三部影片密集重映,粉丝消费力都被分散了。《长空之王》重映票房表现一般般,但片方还是想通过延长窗口期来弥补损失。
说到口碑,《长空之王》那真是两极分化。豆瓣评分6.5分,超过40%的观众给3分,都说“剧情套路化”“情感渲染生硬”。但它在技术层面和题材价值上还是得到了认可。有真实试飞员指导,歼 - 20等真机实拍,还有高空翻转、发动机失火这些高难度镜头,成了影片最大的卖点。
和传统英雄叙事不一样,影片聚焦试飞员“刀尖起舞”的职业特性,通过雷宇与队长张挺的师徒线,把牺牲与传承的复杂命题展现得特别到位。还把“飞机不用再飞两遍”的历史对比和当代航空成就结合起来,民族自豪感“蹭蹭”往上涨,成了青少年航空启蒙的“另类教材”。
《长空之王》的票房轨迹,其实就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探索的一个缩影。王一博的加盟给影片带来了不少年轻观众,可他演技有争议,也削弱了角色说服力。LED虚拟拍摄、真机实拍这些技术手段,让观影沉浸感大大提升,但要是过度依赖视觉奇观,叙事可能就空心化了。从2023年五一档到2025年中秋国庆档,影片多次“卡点”热门档期,结果因为同质化竞争,没能持续收割市场。
现在密钥延期到11月2号,可《长空之王》面临的挑战还是不小。年内多部军事题材影片扎堆,同类题材市场容量都快饱和了。不过影片已经在韩国、日本等地上映,要是能在海外形成口碑发酵,说不定能通过分账票房反哺国内。从公益放映到线上平台持续投放,影片也能通过多渠道分发延长生命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