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岁郑晓龙“连轴转”,影视圈挂名风波再起

73岁的郑晓龙导演,半个月内一口气官宣了3部剧,还在北京和厦门两地同时开拍,这消息一出来,网友们都炸锅了,纷纷调侃:“导演也开始轧戏啦?”

咱先来看看郑导这紧凑的工作安排。9月8号,《冬去春来》官宣,他是第一导演;9月17号,《红舞鞋》开机,他担任艺术总监;9月21号,《疾风劲草》阵容公布,他又成了总导演。三部剧同时推进,两部导演一部监制,这工作量,别说是73岁的老人,就算是37岁的年轻导演,估计也得累得够呛。

更让人犯嘀咕的是地理位置。《冬去春来》剧组在北京,《疾风劲草》剧组在厦门,两地相隔近2000公里。网友们都忍不住吐槽:“73岁的人还能天天飞来飞去?难不成是隔空执导?”大家开始怀疑,郑晓龙是不是只是“挂名”而已。

其实,挂名现象在影视圈并不少见。郑晓龙的名字那可是“金字招牌”,他拍的《甄嬛传》至今还是古装剧的天花板,《金婚》也是家庭剧的经典,2025年的《藏海传》更是火得一塌糊涂,云合数据显示其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峰值达40.1%。制作方看中的就是他的市场号召力,有他的名字,项目就更容易招商、卖片,观众也更买账。

不过,挂名也是一把双刃剑。郑晓龙过去就卷入过挂名争议。2017年,他担任艺术总监的《三个女人一台戏》剧组,制片人跑路,工作人员讨薪,当时导演许长军澄清,郑晓龙只是帮编剧朋友挂名,没参与实际拍摄和投资。这次他又同时执导两部剧,难免让人想起之前的争议。

郑晓龙本人对挂名说法很反感。2024年初,他就回应过挂名风波,霸气地说:“不存在挂名,我一直都在参与剧组创作,把控内容。”但这次同时执导两部剧,还两地拍摄,他到底能亲自把控到什么程度,成了大家质疑的焦点。

从行业角度看,导演轧戏比演员轧戏更可怕。演员轧戏最多影响自己的表演,导演轧戏可关乎整部剧的质量。郑晓龙自己都强调细节的重要性,可同时处理两部大剧,细节把控还能到位吗?

当然,也有人觉得郑晓龙可能是在提携新人。《冬去春来》的副导演李昂37岁,《疾风劲草》的副导演金晔49岁,资历都不深。郑晓龙加盟能给项目带来关注度,帮新人导演积累作品。但这种“传帮带”模式,通常不会这么高调地同时进行。

郑晓龙的争议背后,其实是整个影视行业的焦虑。影视寒冬,长剧式微,演员没戏拍,导演压力也大。平台和投资方追求稳妥,更愿意选有名气的导演,哪怕只是挂名。导演也可能出于人情、利益或行业责任接受安排。

但观众可不傻,挂名文化一旦滥用,最终伤害的是作品质量和行业信誉。拍得好,皆大欢喜;拍得差,郑晓龙多年积累的口碑可能就毁了。网友都放话了:“且等2026年剧集成品见分晓。”咱就拭目以待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