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冬回应《蛟龙行动》惨败,甩锅《哪吒2》遭群嘲
- 影视资讯
- 5小时前
- 2热度
最近,于冬终于对《蛟龙行动》票房惨败一事做出回应。这部被博纳影业寄予厚望的电影,上映9天票房连2000万都没达到,按业内人士估算,后期修改成本都可能收不回来。于冬却轻描淡写地表示,不是电影不好,而是《哪吒2》的虹吸效应太强,宣传也难起作用。可观众并不买他的账。
大家承认《哪吒2》的票房号召力,但把《蛟龙行动》的失利全推给“虹吸效应”,显然是在避重就轻。观众反感的不是竞争激烈,而是于冬多年来把“爱国情怀”当成赚钱的生意,把观众的真诚当作可随意收割的韭菜。
于冬的“爱国生意经”要从2016年的《湄公河行动》说起。这部电影凭借真实事件改编和浓厚的爱国色彩,一举斩获11.86亿票房,让于冬尝到了“情怀变现”的甜头。此后,他就像找到了财富密码,接连推出《红海行动》《长津湖》《志愿军》《中国机长》等作品,每一部都紧扣“爱国”“主旋律”标签,票房也是节节攀升,《红海行动》36.5亿,《长津湖》更是创下57.75亿的票房神话。
靠着这些“情怀电影”,博纳影业站稳脚跟,还成功登陆A股市场,于冬个人也赚得盆满钵满,从影视圈的“玩家”变成了手握资本的“大佬”。然而,讽刺的是,赚足国内观众钱的于冬,早就拿到了新加坡永久居留权。一边在大银幕上喊着“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”,一边给自己在国外铺好后路;一边靠“爱国题材”收割票房,一边享受着其他国家的居留福利,这种“双面操作”实在让人反感。观众愿意为爱国题材买单,是因为心中怀着对国家的认同和对英雄的敬意,可在于冬眼里,这份敬意似乎只是变现的工具。
更让人疑惑的是博纳影业的“财务迷局”。手握多部票房爆款,按常理公司应该盈利丰厚,可公开信息显示,博纳影业这两年日子并不好过,甚至要找韩寒的亭东影业借钱做宣发。那么多票房收入到底去了哪里?是制作成本高得离谱,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流向?于冬至今没有给出合理解释。
其实,观众并不排斥爱国题材。《流浪地球》系列、《觉醒年代》等作品,同样饱含家国情怀,却能口碑票房双丰收,关键在于它们是用真心讲故事,而非用“情怀”套模板。反观于冬的电影,套路越来越明显:找知名演员、拍宏大场面、喊热血口号,可故事内核却越来越空洞,仿佛只要贴上“爱国”标签,就不愁观众不买单。
一次两次,观众会被感动;次数多了,爱国心就成了被反复收割的韭菜。就连靠“战狼”IP圈粉的吴京,也因频繁出演类似角色,开始遭遇观众的“审美疲劳”。当情怀变成“流水线产品”,再浓厚的情感也会被稀释,最终迎来反噬。
于冬把《蛟龙行动》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竞争,却不愿反思自身问题。观众要的是真正触动内心、尊重历史、尊重情感的好作品,而不是“披着爱国外衣的圈钱片”。如果他继续把“爱国”当生意做,下一个“2000万票房”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他。毕竟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情怀可以被点燃,但绝不会被反复消费。